動物
關於動物分類學的問題
有什麼特徵可以作為動物分類的標準 ?越詳細越好~ 謝謝~
動物界中種類繁多
呈現多樣性。
動物是異營生物
即通常吞食其他生物做為食物
消化代謝後
獲得能量。
科學家根據個體結構特徵如消化道、對稱性、分節、體腔等
而將動物分為很多「門」。
常見的幾個門綜述如下: 一、海綿動物門:如海綿 海綿最常在淺海岸邊水域的底層被發現
例如台灣東北海岸潮汐起落處。
海綿為附著性
故為固著濾食者。
它們停留一處
海水經過體必的孔進入中央管腔
並過濾水中它們能利用的食物。
海綿具有細胞層次的架構
活動僅限於鞭毛的擺動
並具有會收縮的出水口。
海綿主要依據其所含有的骨骼物質(稱為骨針)進行分類。
二、刺絲胞動物門:如水螅、海葵、水母和石珊瑚等 。
刺絲胞動物具有刺絲胞
個體呈輻射對稱;其具有兩個組織層
分別為表皮層與胃皮層;其中央有一個腸腔
僅有一個開口。
刺絲胞動物皆為肉食
利用觸手捕捉動物;有的刺絲砲動物如石珊瑚體內有藻類共生
使石珊瑚呈現五彩繽紛的顏色;藻類行光合作用
製造出的養分
部分為石珊瑚所用
石珊瑚提供了藻類成長需要的棲所及營養。
當環境不良
共生的藻類會離開石珊瑚
而使得石珊瑚呈現白色三、扁形動物門:如渦蟲、吸蟲和絛蟲等 扁形動物為兩側對稱;其具有三個組織層
體型複雜並具有器官架構層次;然而其腸腔亦僅具有一個開口。
扁形動物有活動型(例如渦蟲)與寄生型(例如吸蟲和絛蟲)兩個群體。
活動型已有明顯頭部區域
顯示具有頭化現象。
四、線形動物門:如蛔蟲 線蟲一般體小無色
幾乎無所不在
包括海水、淡水及土壤
一小塊範圍內可以找到數千隻。
線蟲具有各種生活型態
有些具有口器
能攻擊獵物
為肉食性;有些具有小針
可切斷植物細胞壁
為素食動物;有些會釋放出消化液
先行後消化
在攝食死亡的有機物質;有些會寄生於植物
造成農業災害;更有些會寄生於人類
造成疾病(如蛔蟲、鉤蟲等)。
五、軟體動物門:如蝸牛、蛤和烏賊等 軟體動物的身體兩側對稱
柔軟而不分節。
蝸牛和蛤具有堅硬的外殼
身體藏在殼中
藉以獲得保護。
由於硬殼會妨礙運動
所以牠們的運動緩慢。
蝸牛的外殼呈螺旋狀
蛤則具兩片外殼
而烏賊的殼很小
藏在背面的皮膚下。
六、環節動物門:如海蟲、蚯蚓、蛭等 環節動物為兩側對稱、身體柔軟、細長且分節
每節外形都很相似
體表具有剛毛
多為蠕動爬行。
海蟲分布於海洋、河口
蚯蚓及蛭分布於淡水及陸地。
七、節肢動物門:如蜘蛛、昆蟲、蝦、蟹等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的一門
分布於水、陸、空。
牠們具有發達的腦
身體分節且各節不同型
並有分節的附肢及堅硬的外骨骼。
由於外骨骼會影響其生長
因此在發育過程中必須將舊的外骨骼脫落
這時身體才能長大一些 蜘蛛是屋內或庭園中常見的節肢動物
有四對步足。
有些蜘蛛會結網
用以捕捉昆蟲。
蝦、蟹是水中常見的節肢動物
具有五對步足
第一對步足常膨大成為螯足
用以捕食和禦敵 昆蟲是陸地上最普遍的節肢動物
具有三對步足以及兩對翅
是唯一能飛翔的無脊椎動物。
但有些昆蟲僅有一對翅
如蚊、蠅等
也有的沒有翅
如跳蚤。
昆蟲的一生通常由卵孵化為幼蟲
再變為成體
這一過程叫做變態。
而變態的過程又可分成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二種: 完全變態:蚊子、蒼蠅、蜜蜂、蝴蝶的卵所孵出的幼蟲要經過蛹期
蛹期蟲體通常不吃不動
許多構造都要改變才變為成蟲
屬於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蝗蟲、蟋蟀等由卵孵化而出的幼蟲
與成蟲相似
只是個體小
而且沒有翅
以後漸漸長大而變為成蟲
稱為不完全變態八、棘皮動物門:如海星、海膽、海參等 棘皮動物都生活在海水中
身體表面有棘。
海膽體呈球狀
有堅硬的外殼
表面有很長的棘。
海星的身體呈星形
中央為一盤狀構造
盤的周圍通常有五個腕。
九、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以脊椎動物為最主要。
常見的脊椎動物有五大類
分別為魚類、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及哺乳類。
由化石出現的時間序列
顯示脊椎動物主要由水棲的魚類演變到水陸兩棲的兩生類
再演變到真正爬上了陸地的爬蟲類
再到飛上天的鳥類及會照顧胎兒的哺乳類。
1. 魚類:有鰭
用鰓呼吸
生活在水中。
根據骨骼特徵大略分為軟骨魚及硬骨魚二大類。
軟骨魚:鯊和魟的骨骼全為軟骨
屬軟骨魚類
牠們主要生活於海水中硬骨魚:硬骨魚的種類很多
如笛鯛、鰈魚、比目魚等
雖然牠們的大小、形狀等有很大的差異
但身體一般都呈流線型 彈塗魚及海馬等有比較特殊的形狀及行為。
2. 兩生類:例如蠑螈、蛙和蟾蜍等 一般兩生類的幼體(如蝌蚪)生活在水中
用鰓呼吸;成體則生活於陸地
用肺呼吸成體雖生活於陸地
但牠們的皮膚薄而溼潤
無法有效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
所以兩生類多生活在潮溼的地方。
生殖時
必須返回有水的地方產卵或精子。
因此
兩生類不能遠離水而生活
換言之
牠們並非真正成功的陸地生活者。
兩生類中的蠑螈有尾
但蛙和蟾蜍無尾;蛙的後肢善於跳躍。
蟾蜍的四肢較短
皮膚有疣狀突起
頭部後方兩側的兩個疣特大;疣內有毒腺
分泌的毒液可用以驅敵保衛自已。
3. 爬蟲類:例如龜、鱷、蜥蜴和蛇等 所有的爬蟲類體表都有鱗片或骨板
這些覆蓋在體表的構造
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
因此
爬蟲類能生活於乾燥的陸地環境。
此外
爬蟲類皆行體內受精
卵有卵殼保護
內含豐富的養分以供受精卵發育之用
有的甚至將受精卵留在母體內直到孵化為幼兒始產出
凡此皆是爬蟲類適應陸地生活的重要方式。
爬蟲類為變溫動物
所以在夏天時便要到陰涼的地方棲身
冬天時要曝於日光中以取暖
很冷的時候就只能行冬眠。
因此
爬蟲類常見於溫暖的地方。
4. 鳥類:例如雞、鴨、鷹等。
鳥類的前肢變形為翼
用以飛翔;身體表面覆有羽毛
有保溫及協助飛翔的功能。
鳥類在適應飛翔方面
尚有其他的特徵
例如骨骼中空、堅實而質輕
故能減輕體重。
鳥類的肺
延伸出許多氣囊
這些氣囊分布於頸部、胸部和腹部
甚至於骨中。
氣囊除協助呼吸外
也能減輕比重
以利飛行。
鳥類視力之銳利
為其他動物所不及
猛禽能在空中一邊飛翔
一邊追尋地面的獵物。
所有的鳥都具有透明的瞬膜
瞬膜閉起時
眼睛仍能看到東西
故鳥兒飛翔時可藉閉起的瞬膜以保護眼。
臺灣常見的野生鳥類有麻雀、綠繡眼、白頭翁等5.哺乳類:例如人、猴、牛、狗、鼠、鹿等 哺乳類的體表有毛
具保溫的作用。
母體會分泌乳汁以餵哺幼兒。
根據生殖的情形
哺乳動物可分為卵生動物、有袋動物和胎生動物三類。
卵生動物:最原始的一類為卵生
卵產出後再孵化出幼兒
然後由母體分泌乳汁餵哺幼兒
這一類目前只有鴨嘴獸和針鼴兩種有袋動物:有袋動物
例如無尾熊及袋鼠等
胎兒在母體內尚未發育完全即行產出
然後在母體的育兒袋中吸食乳汁漸漸長大胎生動物 胎生動物:動物的胎兒在母體內發育完全後始行產出
牠們種類繁多
除獅、虎、牛、羊等以外
也包括演化程度最高的靈長類
猴、猿及人皆屬之。
猴、猿及人的拇指可以和其他四指對合
所以能夠握物。
人類的下肢可以直立
因此能空出雙手
再配合聰明的大腦
於是便創造了今日的文明世界。
參考資料
http://vschool.scu.edu.tw/happy1/project1/course/chapter3/section1.htm
恆溫動物跟變溫動物吧!
動物分類學,爬蟲類,石珊瑚,兩生類,扁形動物,異營生物,節肢動物,台灣東北海岸潮汐,不完全變態,刺絲胞動物門
野放|生物科技|雌雄|胎生|防制|天敵|細胞|變化|卵生|血統|基因|資料|螞蟻|絕種|眼睛|皮膚|構造|求偶|環境|分類|進化論|昆蟲|差異|習性|孵化|兩棲類|生產|覓食|稀有動物|剋星|
動物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2605618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