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物

甲殼類動物有那些 它的特徵是甚麼

甲殼類動物有那些 它的特徵是甚麼
甲殼動物是比較原始的節肢動物

用鰓呼吸

由於體表被一層堅硬的甲殼包裹

故名甲殼綱。

此類約有40000種

包括熟悉的螃蟹、蝦、螯蝦及藤壺等。

此類動物的食性和活動範圍都很廣泛

在食物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在本海域已紀錄22科64種。

一、外部形態   最簡單的甲殼類有相當一致

而無特化情形的體節和附肢

牠們可能和演變為節肢動物的原始種類相似。

但大部份的甲殼動物在體節數目、構造和其成對附肢的特化上皆呈極大的變化。

甲殼類通常具有16~20個體節

但這種現象在蟹類和龍蝦較不易觀察到(它們的頭部和胸部通常癒合成頭胸部)。

頭部的附肢為兩對觸角

一對大顎及兩對小顎。

觸角主要作為感覺器官;大顎是顎狀的附肢

小顎則用來揀選、拾取食物。

二、運動   甲殼類動物的運動方式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小型的甲殼動物保留祖先懸浮取食的習性

因此它們以某些附肢的打動

以推動身體前進。

在水中游泳生活的種類其游泳肢具有剛毛繸

以增加抗水表面。

大型游泳生活的甲殼類腹部具有發達的肌肉

靠肌肉的收縮推動身體前進

例如各種蝦。

爬行生活的蟹類

雖然某些種類還保留了游泳的能力

但更多的附肢已變得適合爬行及挖掘。

三、營養與取食   甲殼類動物的食物類型及取食習性也表現出多樣性

有植食、肉食、腐食以及行寄生生活的

取食方式及相應的附肢因種而有很大不同。

許多小型的甲殼類動物都是過濾取食

他們以浮游生物或沉渣為食

這種取食方式可能與運動有關。

 四、呼吸   小型甲殼類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

而是用體表進行氣體交換。

某些種類雖有附肢退化成鰓

但仍以體表呼吸為主。

軟甲綱都以鰓作為呼吸器官

其數目、結構、位置因種而不同。

五、循環   大部份的甲殼動物都沒有循環系統

軟甲類則屬於開放式。

包括心臟、血管和血竇。

心室的型態各異

均位於胸部背面的圍心竇中。

血液經心室上的心孔進入

再由心室流出

經動脈進入組織

再由靜脈血竇

經過鰓後回到心室。

六、排泄   甲殼類的排泄器官是一對觸角腺

或是一對小顎腺

位於第二觸角或小顎基部。

這些腺體的主要功能是維持及調節體內離子濃度及滲透壓的平衡。

當體內水份含量過高時便形成較多的尿液排出體外。

七、生殖   多數甲殼動物是雌雄異體

但也有一些是雌雄同體

部份種類可行孤雌生殖。

十足類中出現一些雌雄二型現象

交配前也常有性引誘及追逐的行為。

八、自切與再生   許多甲殼類

特別是蟹及寄居蟹等經常發生附肢的自切現象

甲殼類也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斷肢之後可以再生出新肢。

之間需經多次蛻皮才能完成

再生部分可以達到丟失部分的大小。

物種介紹藤壺:   藤壺通常具有一堅固、石灰質的殼

由外骨骼變形而成

有助於牠們抵抗掠食者、海浪或激流的壓力。

茗荷介藉著長柄附著於岩石或其他表面上。

其他類型則直接以殼附著於岩石;有些種類僅會附著於鯨類的皮膚上。

牠們使用羽狀附肢過濾浮游生物維生。

龜爪 學名:Mitella mitella 英名:Stalked barnacle形態:體長3~5㎝

形狀像是烏龜的腳爪

屬於一種短柄類的藤壺。

生態:棲息於海蝕平台潮間帶或礫石海岸一帶。

藏身於岩石縫中

於漲潮時伸出附肢

濾食浮游生物維生。

鱗笠藤壺 學名:Tetraclita squamosa 英名:Barnacle 形態:外形似一座小型火山

殼口小

殼周由四片殼板構成

表面有許多隆起的縱肋

直徑約為1~3cm。

生態:此物種常群體固著於湧浪較大處的礁石上

或高潮線附近的礁石上。

於退潮時緊閉外殼以減少水份流失

漲潮時伸出濾網狀附肢

一伸一縮的濾食海中的浮游生物。

鵝茗荷(鵝頸藤壺)學名:Lepus anserifera英名:Goose barnacle 形態:為一頭部呈長柄狀附著在基座上的藤壺類甲殼動物

具白色鈣質骨板。

生態:此物種通常成群附生於海面上的流木或其他物體之上

被沖上岸邊。

以褐色的羽狀附肢濾食浮游生物維生。

在野柳十分常見。

蝦蟹類:蝦、蟹及其親戚合稱十足類

因為牠們有十隻腳。

此類動物通常居住在海中

但也有種類棲息於淡水或穴居在陸地上。

不過

陸生蟹類會把卵產在海邊

海水將藻狀幼體沖入海中

變態之後再登上陸地。

白紋方蟹(條紋方蟹)俗名:岩蟹、臭腥仔 學名:Grapsus albolineatus英名:Shore crab 形態:體型大而螯腳小。

頭胸甲圓方形

額域向下彎曲。

螯腳腕節內的刺不彎曲。

雄蟹腹部第六節長度約等於第五節或稍短。

背甲顏色為藍綠色密佈白點及白色條紋

雄蟹體色較偏棕色

步足由藍黑色及淺藍色斑塊構成

第三對到第五對步足特別大。

螯腳掌部外表為紫紅色。

生態:在夜晚退潮時活動

白天亦見其活動。

以岩表上的藻類為食。

在岩礁上活動迅速

遇危險時會跳入海中或鑽入岩石縫。

在夜晚選擇潮池做為脫殼的場所

故在潮池常遺留完整的舊殼。

此物種常棲息於岩礁海岸高潮線附近

在沙岸石塊區及消波塊堆中也能見到。

方蟹屬的比較:  和白紋方蟹同屬(方蟹屬)的有細紋方蟹(Grapsus tenuicrustatus)和長趾方蟹(Grapsus longitarsis)

外形極為類似。

以下為外形特徵的區別:名稱\項目 頭胸甲 頭胸甲顏色 腹部 步足 螯腳 白紋方蟹 圓方形

額域向下彎曲。

藍綠色密佈白點及白色條紋。

雄蟹腹部第六節約等於第五節或稍短。

藍黑色及淺藍色斑塊。

腕節內的刺不彎曲

掌部為紫紅色。

細紋方蟹 圓方形

額域向下彎曲

且較上者明顯。

紫黑色密佈白點及白色條紋。

雄蟹腹部第六節長度比第五節長很多。

紫紅色密佈白點。

腕節內的刺彎曲

基部很寬。

長趾方蟹 方形

帶顆粒狀突起。

/ / / 也有顆粒狀突起。

平額石扇蟹學名:Epixantbus frontalis英名:Xanthid crab 形態:體型大

背甲寬2~3㎝

呈橢圓形

前側緣薄而銳

具四個不明顯的齒

第四齒有一小溝紋通向前額中央。

身體呈黃褐色至紫褐色

有時有一些黑色斑點

殼厚重光滑

鉗腳左右不一樣大

小鉗腳的指部細而彎曲。

生態:棲息於岩礁海岸潮間帶。

海蝕平台及礫石區偶爾可見

常躲在岩石下方。

扁跳蝦 學名:Platorchestia platensis 英名:Amphipod形態:身體彎曲左右扁平

俗稱跳蝦。

生態:一般多為草食性

運動呈彈跳狀。

常見於海蝕平台的潮池或礫石區中

常匿居在石頭下、砂礫間或草叢中。

太平洋槍蝦學名:Petrolithes japonicus 英名:Snapping shrimp形態:身體呈橘紅色

長約3~4㎝。

一鉗特化成具有攻擊自衛能力的大鉗腳。

生態:.偶爾可見於海蝕平台的潮池或礫石區中。

日本岩瓷蟹學名:Petrolithes japonicus 英名:Porcellanid crab形態:背甲的長與寬均接近1㎝

黑褐色

表面平滑無毛。

鉗腳寬且厚

腕節基部的前緣有一齒。

步腳上有淡色斑紋

鉗腳上有淡色的細紋。

瓷蟹外型雖然和其他螃蟹類似

但觸角很長

最後一對步腳已經退化

並保留有尾部。

生態:瓷蟹大都以其特化成羽篩狀的大頷不停張合

來濾食海中浮游生物以維生。

常因為附肢被滾動的石頭夾住而迅速自割逃命

附肢因而極易斷落。

此物種常見於潮間帶礫石區

藏匿於石堆中。

史氏酋蟹(司氏酋婦蟹)學名:Eriphia smithii英名:Red-eyed crab 形態:體型大

頭胸甲近圓方形

前三分之一表面具錐狀或刺狀顆粒

鉗腳掌部外側也密布粗顆粒

左右鉗不等大。

全身呈深咖啡色或紅褐色

眼睛紅色。

生態:棲息於岩礁海岸潮間帶的海蝕平台上

性情兇猛

為肉食性。

肉球皺蟹 俗名:石蟹學名:Leptodius sanguineus 英名:Xanthid crab形態:體型大

背甲寬約3㎝

橢圓形略成五邊形

表面分區清楚

有深溝紋

光滑無毛

前側緣含眼窩

外齒共六齒。

全身灰色至褐色

色彩變異大。

螯足粗壯

外側面皺襞狀

指節末端匙狀

黑色。

步腳有毛。

生態:藏身於岩石下

為岩礁海岸常見種。

匙狀螯足可刮食岩石上的藻類。

受驚擾會捲縮裝死或抬高身體

高舉雙螯作威嚇狀

並可保持這一姿勢很久。

備注:另有一種火紅皺蟹(Leptodius exaratus)外形和其極為類似

但其前側緣含眼窩

外齒只有五齒

可作區別的標準。

寄居蟹:   寄居蟹與蝦、蟹各有一些相似之處

它們擁有一對螯足和四對步足

最後二對比較小。

它們通常選擇各式各樣

符合自己身體大小的螺殼棲息

再以螯足測量貝殼入口的大小之後

將腹部放入殼內。

當敵人靠近時

隨時可將身體其他部份縮入殼內。

光掌(螯)硬殼寄居蟹學名:Calcinus laevimanus 英名:Hermit crab 形態:眼柄前半部為橘黃色

尖端及後半段則為藍色。

第二、三胸足的指節短於前節。

身體灰白色

第二、三胸足棕褐色

有縱向暗色條紋

指節白色。

鉗腳為黑褐色

前端白色

左鉗特別巨大。

生態:通常居住在螺殼口寬大的螺殼中。

棲息於海蝕平台潮間帶、礫石區或岩礁凹窪地一帶

常常會離開水而暴露於空氣中。

蝦、蟹和寄居蟹的比較:    這三種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腹部。

蝦的腹部長在身體後方

分節清楚且具有尾扇;寄居蟹的腹部柔軟

左右不對稱

有很小的尾扇;螃蟹的腹部退化

附著在頭胸部的下面。

海蟑螂 學名:Ligia exotica 英名:Sea slaters形態:屬等腳目的甲殼類動物。

身體上下扁平

呈長橢圓形

長約2~4㎝

具七對附肢

另外有五對圓板狀腹肢可作為呼吸用。

生態: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有機垃圾等維生。

大都在礫石縫隙間活動

也能爬入水中避敵

但不大會游泳。

能在海蝕平台的高潮線以上生存

已經適應陸地的生活環境

十分常見。

參考資料 www.hs.ntnu.edu.tw/center/history/hsnu53

甲殼類動物分類,甲殼類動物有哪些,海洋甲殼類動物,海洋中甲殼類動物甲殼類動物,甲殼動物,浮游生物,海蝕平台,藤壺,寄居蟹,潮間帶,甲殼類,白紋方蟹,鵝茗荷

環境|卵生|基因|稀有動物|求偶|絕種|螞蟻|細胞|生物科技|資料|覓食|防制|構造|習性|差異|剋星|皮膚|分類|昆蟲|進化論|野放|胎生|雌雄|兩棲類|變化|眼睛|血統|孵化|天敵|生產|

動物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90409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